www.bet28365365.com邮件系统 丨

马研院李春华等:对思政教育内涵的再思考


2017年12月27日 16:52    来 源:《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6期     作者:李春华 上官苗苗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再思考

  ——兼论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基本原则

  李春华 上官苗苗 

  (www.bet28365365.com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首先要阐明的前提性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价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应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在该问题的总体方向上基本取得共识,但对内涵的具体表述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使自身更加逻辑自洽、严谨缜密,在更大程度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应坚持客观性、普遍性、内在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应为:在阶级产生以来的一切社会中,一定阶级、政党、组织用自己的思想意识或思想理论影响和教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科学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简而言之,就是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做一个明确的回答。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直接研究“内涵”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以对“本质”“内容”和“价值”的研究而展开的。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灌输(本质)、是思想教育(内容)、是促进人的发展(价值)。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从不同侧面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可以通过其本质、内容和价值等方面得以体现。但是,这些研究本身还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各种各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根据。”(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与规范》,《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其成为一门科学的前提,因而追问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不是一种多余,更不是一种本质主义的矫情。那么,如何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抑或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或要求?我们认为,在总体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两个具体方面,一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如何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科学性,二是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现状的角度如何破解存在的问题。而在分析基础上我们惊人地发现这二者的一致性。要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最基本的应是坚持客观性、普遍性、内在性的原则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界定为:在阶级产生以来的一切社会中,一定阶级、政党、组织用自己的思想意识或思想理论影响和教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坚持客观性原则,区分应然与实然的关系

  对任何概念内涵的揭示,都首先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即概念内涵所反映的对象必须真实可靠,反映的内容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根据,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坚持客观性原则,要求在界定这个内涵之前,必须尽最大可能获得大量的而不是少数的、真实可靠的而不是想象的虚假的信息,如实反映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客观真实性原则不是强调对象的精确性,而是强调其非主观性,不能把主观想象、主观愿望和主观判断加入其中,把尚未实现的理想和即将建成的东西当作已经完成或实现了的事物。

  坚持客观性原则来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就是要求概括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不仅不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而且就是属于应然性和理想化的东西也不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自阶级产生以来至今任何社会都客观存在的现象,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既成事实,而不能包括主观愿望想要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属于某一个时期有而另一时期没有某种理想性特征,应属于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而不应出现在所提炼和概括的内涵之中。否则,就是出现逻辑的不严密和不自洽,而违背了客观性要求进而影响到内涵的科学性。

  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表述上不够自洽和严谨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内涵的界定没有严格区别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从而导致了客观性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如: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有的特质。“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只能在社会主义社会或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在剥削阶级社会过去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的。但是,目前的这些定义又都使用了“一定”,如:“一定社会、阶级、政党”,“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既然“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的,那么就没有必要用“一定”而应具体化,即:“一定社会”就应明确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定阶级”就应明确是无产阶级,“一定的政党”就应明确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应明确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前面的所指是全称,后面的具体内容又是特称,这显然违背逻辑规律。

“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科学之前是根本谈不上的。其实,这里的矛盾有的研究已经看到了:“通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涵盖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素质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几个方面的综合性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定义明确区分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为提升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里的“应该”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对这种矛盾的解释和补充。我们知道,认识和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要依赖于生物学、生理学、思维科学、心理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这些科学没有产生之前,想要遵循这些规律是不可能的。而这些科学只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的有意识思维规律、思维的生理机制等问题的新兴科学。思维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涉及哲学、逻辑学、心理学、思维生理学、脑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工程等广泛学科和领域。我们知道,思维科学(noetic science),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为科学三大领域之一(自然、社会和思维)。思维科学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来的。《自然辩证法》最初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自然辩证法》1925 年俄文版出版。依据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恩格斯总结了人类在科学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出了关于思维科学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要为当时的研究如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建立理论基础。心理学的产生也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我们看:《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写于1873至1883年间,《自然辩证法》发表于1925年,心理学科学独立于1879年。就算这个时候人们认识到了思维规律并能够应用它来做人的思想工作,这也就有一百多年的事情,而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几千年历史。如果从现代思维科学产生的时间看那就更短了,才有几十年的历史。以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前产生的科学说成是几千年历史中就具有的事情,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这只是我们要建立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征。可见,古代社会没有思维科学、心理学等科学,人类还不能认识自身意识、心理发展的规律,显然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根本谈不上遵循这些规律。另外,也是更重要的,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科学产生了,人类认识到了这些规律并广泛的应用这些规律,但并没有能够自觉的应用在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来建设。

  总之,作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界定,应是包括各个阶级社会历史时期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如果有一个时期的不具备这个特点,都不能包含在这个内涵定义之中,无论它是多么美好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区分:主观愿望和客观事实、实然的和应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区分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我们要建立的新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果不加以特别的说明,就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就会使人误以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史以来就客观存在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应该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或建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就是要包括应然的、希望的、理想化的新东西,这是建设一个新学科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等形成和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坚持普遍性原则,区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对任何概念内涵的揭示,不仅要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还要坚持普遍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揭示了事物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个科学的概念内涵所反映的对象必须是在其领域内普遍存在的,概念内涵所涉及的对象不能仅仅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空间,而是在其领域内没有例外,在时间上无时不有、一以贯之,在空间无处不在、全部覆盖。不仅这一现象不能是此一时此一处有、彼一时彼一处无,而且就是这一现象变化发展过程的特点也是任何时间和空间都具有的。否则就难以保持逻辑严谨和自洽,其科学性就会被大大削弱。

  坚持普遍性原则来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自阶级产生以来至今任何社会的任何时期都客观存在的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仅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现象不能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某一个民族存在,而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某一个民族中不存在;而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特点也是任何历史时期和任何民族国家都存在的。如果属于某一个时期有而另一时期没有某种理想性特征,应属于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而不应出现在所提炼和概括的内涵之中。否则,就是出现逻辑的不严密和不自洽,而违背了客观性要求进而影响到内涵的科学性。

  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界定不够自洽和严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有些内涵定义将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混淆,从而导致了普遍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问题上。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活动或现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文献中所产生的,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宣传话语中经常使用的,但人类思想史告诉我们,一个概念在哪个国家产生,并不意味着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实只在这个国家存在,正如当前西方国家虽然没有标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其开展的“精神教育”“人格培养”“价值观教育”“政治社会化”等却发挥着相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无产阶级政党发明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是人类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时还存在着不够严谨缜密的问题。如,学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时,普遍使用了“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这里的“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就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特定条件,实际上承认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即从原始社会乃至是到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真的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吗?我们承认原始社会存在着教育活动,但是其所进行的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指向的是生产经验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依赖的是风俗习惯的约束力,目的是为了共同对抗自然,这种活动是从属于整个社会群体的,可以说,无论从其目的还是开展过程乃至是内容上,这种教育实践活动都不能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也将不复存在,所存在的也仅仅是一种社会管理实践活动。因而,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历史阶段性现象,是从阶级社会开始的,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它只存在于阶级社会,而并不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现象。可以说,这一内涵界定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存在于阶级社会的这一普遍性。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点的普遍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活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对此,多数学者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时,均有“自觉地进行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这一点实际上也不具有普遍性。这里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即“影响”的意思。但一般说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专门指向学校教育。而对于大多数被统治阶级来说,他们进入学校的机会是有限的。而作为“影响”意义上的教育就很难说都是自觉的,相反,在古代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社会,这种影响恰恰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风俗习惯而自发地发生作用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组织”的影响(教育),往往是带自发性的言传身教。《白鹿原》中的“祠堂”发挥的作用就是在发生重大事件时、针对发生的事件以对族人进行教育强化族约。

  三是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违背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普遍性原则。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教育人、培养人。事实上,不仅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社会集团或组织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阶级、集团或组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如国家、政党,等等,既是指统治阶级,也包括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 因此,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它必然具有排他性,对该社会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要进行批判和抵制。但是,在任何阶级社会中都必然还存在被统治阶级及其组织,他们在夺取政权之前所进行的宣传、鼓动等工作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看成是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所进行的,那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总之,以上三种观点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时都存在把个别当成一般、特殊当成普遍的问题。正确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不仅要坚持客观真实性,还必须坚持普遍性或广泛性原则,在时空维度上保持一致性。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其保持准确性或精确性,否则会影响客观性真实性,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科学性。

  三、坚持内在性原则,区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还必须坚持内在性原则。“内在性原则”本来是一个哲学术语,是指从主体自身出发进行思维判定一切的原则,即“思维内在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主导原则。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在性原则”与之不同,是指在揭示和把握事物内涵时,要注重从事物内在本质出发,而不是从外在现象出发。人们一般把概念和概念的内涵在同等意义上使用,但是实际上概念和概念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概念的反映对象是带有本质属性的一类事物,而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人”这一概念所反映的是带有如下本质属性的一类物质:能思维、有语言、能劳动等,而“人”这一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是能思维、有语言、能劳动这一组本质属性。一个概念只有有了内涵才能存在称其为概念,内涵是概念质的方面的规定性,若这个概念没有质的方面的规定性,这个概念也就等于无。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深入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首先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它不是仅仅停留于简单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怎样的现象或活动(事实),而是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性的关系。因此,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反映。作为内在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隐藏在事物的深处,不是通过直观直接能够把握的,而是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战争的本质、规律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这种内在性是从诸多现象、表征中抽离出来的,是对事物内在规定性的根本把握,是事物与它事物相区分,表明自身独特性的所在。把握住了这种内在规定性,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因而,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时,要从根本上抓住其内在规定性,拷问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而不是限于外在的描绘和叙述。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本质是什么呢?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多种解读:一种是归结为政治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灌输论等的一元论,第二种归结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性的统一的等二元论,第三种是归结为同时具有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等的多元论。2016年,有研究者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总结为十大观点:“灌输论、教育论、社会化论、交往互动论、精神生产论、以人为本论、铸魂育人论、思想掌握群众论、属性论、综合本质论。”(姚菁菁,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还有一种观点引人注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坐标……我们知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要依赖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消灭旧式分工和私有制。“自由”相对于受束缚而言,“全面发展”相对于片面而言。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摆脱来自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各种压迫和束缚,就是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教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但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做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对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起到作用,那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和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作用人的“思想”,对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没有直接作用。

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反观人们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怎样理解的。针对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泛化现象,已经有很多学者指出来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发展速度快、总体质量好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实践中的外在化价值取向和理论研究中的获得性品质,尤其是出现了一种回避思想政治‘理论硬核’,非对象化、非本体性诠释的‘去思想政治’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省思。”(王颖:《回到“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3期)一些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掌握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消除“思想迷茫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回到‘思想政治’”(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邱柏生,张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解》,《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李春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基本问题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9期;王颖:《回到“思想政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3期)……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的思想,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因而不能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更确切的说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当然,这里的“思想”不是泛指人的所有思想,而是指与政治相联系的思想,抑或“思想政治”,即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水平、思想政治能力。基于这一内在本质的认识,在抽象和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时,不应包括那些属于外延性的、派生性的内容。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承载的内容。再如“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它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但它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容,因而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要素,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中出现这一外延性的、派生性的内容。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在阶级产生以来的一切社会中,一定阶级、政党、组织用自己的思想意识或思想理论影响和教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阶级产生以来的一切社会”,限定了它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中;“一定阶级、政党、组织”,既包括统治阶级,也包括被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思想理论影响和教育人”则明确“用什么”来教育和影响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它既包括未形成体系的思想意识,也包括已形成体系的思想理论;它舍弃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特点,既包括有组织的自觉的教育,也包括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的阶级、政党、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被影响和教育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掌握人的过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用思想理论掌握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掌握人。这一内涵能够满足客观真实性、最大的普遍性以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期待能对我们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所启发。

  [课题项目]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李春华,www.bet28365365.com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官苗苗,www.bet28365365.com研究生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宁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www.bet28365365.com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