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et28365365.com邮件系统 丨

王伟光


2013年09月04日 14: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王伟光简介

  王伟光,男,1950年2月出生于辽宁丹东,祖籍山东海阳市。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后考入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现任www.bet28365365.com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www.bet28365365.com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198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要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论文辑》、《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王伟光讲习录》、《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编的著作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概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主要学术成果

  独著、合著

  1.《社会主义矛盾、动力与改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2.《社会生活方式论》(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3.《政治体制改革论纲》(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4.《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

  5.《经济利益、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层反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2月

  6.《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

  7.《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8.《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月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1.《王伟光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年8月

  12.《王伟光讲习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1月

  13.《王伟光论文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8月

  14.《党校工作规律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

  15.《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16.《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7.《社会矛盾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

  18.《校园十年建设纪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著作:

  1.《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2月

  4.《科学发展观概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5.《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译著:

  1.《历史与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

  2.《西方政治思想概论》,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

  论文:

  1.《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和他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3期

  2.《关于哲学的主体和主体性》,载《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3.《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载《光明日报》1990年5月7日(《新华文摘》1990年第7期转载)

  4.《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载《求是》2001年第13期

  5.《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三个解放》,载《光明日报》2001年8月28日

  6.《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载《光明日报》2001年9月3日

  7.《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载《紫光阁》2003年第12期

  8.《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载《亚洲论坛》2003年第11期

  9.《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载《求是》2004年第3期

  10.《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载《求是》2004年第11期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载《半月谈》2005年第4期

  1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求是》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尽力结合起来》,载《求是》2005年第21期

  14.《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更好地兼顾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认识成果》,载《求是》2007年第2期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载《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7.《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18.《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9.《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20.《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21.《旗帜、道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2.《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23.《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载《求是》2009年第5期

  24.《改革开放30年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发展》,载《中国监察》2009年第2期

  25.《全面理解、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26.《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载《人民日报》2010年9月28日

  27.《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载《求是》2010年第21期

  2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29.《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体会》,载《紫光阁》2011年第8期

  30.《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载《学术探索》2011年第8期

  报道、评价:

  1.《相互切磋 教学相长——王伟光老师与部分学员共同探讨社会主义真谛》,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情况反映》1989年4月29日第14期

  2.《党校培养的第一个博士——介绍中央党校青年学者王伟光》,中共中央党校《党校科研信息》1989年6月30日第69期

  3.《王伟光学术成果简介》,《江汉论坛》2007年第9期

  4.《让哲学融入生命——走近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教授》,《中国作家?纪实》2007年第12期

  5.《王伟光:一个学者型的领导干部》,《中华儿女》2008年第9期

  6.《聚焦中国问题,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境界——访www.bet28365365.com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学 术 自 传

  学术历程

  我高中毕业离开校园,正值全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十几岁的中学生,我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参加了支边劳动。从学校到荒原,从都市到边疆,17岁到27岁的10年磨练使我深深体味到了民间疾苦和百姓心声,铸就了一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文革”的残酷现实也给予我一个强烈的刺激,使我看到了所谓“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利益本来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而当时自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权威”们却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漠不关心,在那个年代,谁言利,谁就大逆不道,谁言利,谁就要被扣上种种“政治帽子”。受当时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制约和影响,国家没能认清和处理好“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事业受到了严重挫折。扭曲的现实使我疑惑,促我深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强劲的春风,一扫沉闷、阴冷、令人压抑的严冬气氛,迎来了祖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春天。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我有幸重新迈进校园,我带着现实的困惑,如饥似渴地吸收消化马克思主义真谛和现代化新知识的营养。在北京大学的四年学术熏陶,我逐渐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社会的精良思想武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从那时,我已经开始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思索人类社会的利益、矛盾等问题了。

  经过北大学习,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两方面提高不少,但我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还相对薄弱。而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党校则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我选择报考中央党校。我以《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和他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的论文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随后又经3年的潜心攻读,在韩树英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地通过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立足于经济分析》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幸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荣誉称号。研究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问题”,开启了我的学术生涯。

  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我留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又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指导教师。期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挂职,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1993年起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历任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务部常务副主任、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副秘书长;1998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2007年,任www.bet28365365.com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在中央党校期间,我先后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研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多次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承担中央交给的讲课任务。

  从2007年年底到www.bet28365365.com后,工作更加繁忙,但我仍然利用节假日等有限的闲暇时间,撰写理论文章。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不断创新而努力》等等。

  学术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问题,是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我长期从事研究与教学的学术方向。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术追求,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以研究利益问题为基本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对象,以改革开放为主题,以正确认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为课题,以寻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应有的发展动力为目的,探索出一条集教学、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于一体的,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哲学之路。三十多年来,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持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学术思想集中反映在我的三本专著中:(1)《经济利益、政治秩序、社会稳定》(1987年出版)。该书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背景,紧紧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集中回答了社会主义矛盾和发展动力问题,认为发挥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作用的总题目,就是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矛盾,以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出路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全面改革。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的哲学认识,是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从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根据。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各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并没有达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预期的目标,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处于低潮。我以为,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如何认识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如何对阻碍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挥的僵化的体制加以改革,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依然是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2)《效率、公平、和谐——兼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出版,2010年再版时改为《社会矛盾论》)。这本书集中回答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我从社会大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入手,分析研究当前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情况,详尽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特点,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把握的原则和方法。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正因为有矛盾,才要构建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关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阐发得到了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3)《利益论》(2001年出版,2010年再版)。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基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利益理论体系。我认为,矛盾来源于利益差距,动力来源于利益竞争,利益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现象,也是哲学所要回答的基本范畴。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利益分析是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基本眼光,利益协调是化解利益矛盾的基本方法。《利益论》是我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的逻辑起点,也是我研究哲学和现实问题几十年的心得集成。《光明日报》评价该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跨学科著作,堪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该书被列为人民出版社珍藏版。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体现在另外五本书中。(1)《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2007年出版)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出版)。科学发展观正确反映并科学概括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正确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指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本书首次提出,领导干部要破除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片面理解,从“政治、全局、意识形态、改革、战略”这五个高度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和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提法当时深受国内外思想界的关注。(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2007年出版)和《社会主义和谐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出版)。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首先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认识,拓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视野;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的认识,拓宽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视野;深化了关于共产党执政任务的认识,拓宽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视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最新成果。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在坚持发展经济、坚持效率的前提下,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好民生和社会公平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比较全面地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分析我国目前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矛盾,从而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被评为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七大重点图书,入选“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丛书”。(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2006年出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的社会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和企业化,以及农村的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3.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问题的研究。我主持编写的八卷本《社会主义通史》(2011年出版)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作为思想、运动和实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我撰写的丛书总序中,对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实践进行了总体剖析,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予以哲学阐述。该书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较为全面系统的著述,填补了国内对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史进行系统研究的空白。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研究。集中体现在《王伟光自选集》(2007年出版)、《王伟光讲习录》(2008年出版)、《王伟光论文辑》(2010年出版)中。这三本书集中反映了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理论创新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实践中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王伟光讲习录》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理论武装和学风研究、党的建设研究等五个专题,收录了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如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问题,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等等。

  治学心得

  1.着眼现实

  仅仅把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职业,解决谋生问题,这不是正确的态度。要立志做马克思主义的秀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指南。无论在北京大学还是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我都以成为忠诚马克思主义、功底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高层次理论人才为目标,要求自己在学习中着眼于应用,板凳要坐十年冷。为此,曾用了整整10年时间,认真阅读、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

  在治学中,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例如,2009年3月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上发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提出,面对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揭示这场危机的深刻本质和根本成因,提出根本性的有效规避和防范措施,建立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稳定发展。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要求《光明日报》在重要版面刊出。很多刊物都做了转载。

  2.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的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正是这忧国忧民精神,架构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懈地前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很好的发展时期,在这种好的形势下,我们有些同志只看到形势有利的一面,忽略了大量存在的隐患,看不到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看不透某些民族宗教事件、某些群体性事件背后的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因而采取的斗争策略与手段缺乏必要的针对性,选择的措施又缺乏根本性、战略性、全面性和制度性,这是危险的。世界上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表面上天下太平,而究其实质却存有不可预测的隐患。有隐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隐患熟视无睹,坐等其发展至尾大不掉而不采取断然举措加以避免,恐怕就会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利益论》、《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等书籍就是在忧患思考中形成的。

  正是因为忧患意识,我才找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结合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时代特征和新的社会实践这三者有机集合起来。我哲学研究和创新的主要途径是“抓两头”:一头是历史源头,到中华民族哲学和国外哲学中探求哲学理念。另一头是现实潮头,结合时代精神,针对改革开放的现实实践,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加以分析和回答,进行哲学的概括与升华。

  3.勤奋治学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应当责无旁贷地根据现实的需要去开展工作。这种历史的责任感一直萦绕着我,无论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我始终没有放弃这种理论上的执著追求。我认为工学矛盾的关键就是勤奋。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期间,在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我不仅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办班事项,还承担讲课重任。每次从接受任务到动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形成思路,撰写讲义,最后到讲课,我都是全身心投入。由于白天工作忙,基本上都是在晚上进行研究和备课。每次接受任务备课写讲稿,我几乎都要忙到春节。有一次,领受“科学发展观”一课任务后,第一稿写了12万字,最后定稿1.2万字,先后改出二十几稿。除夕深夜(大年初一凌晨)两点,我突然想到讲稿中的一段阐述需要修改,便又冒着大雪走到办公室,待讲稿修改完毕,已是清晨,当新春的阳光照进窗棂时,我已趴在办公桌上进入梦乡。这也是我作科研、写文章的特点,就是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直至满意为止。

  4.文风清新

  文风是学风的体现。我给自己的讲课和写作规定了“吃得透、说得清、讲得活”的标准。对基本理论和现实情况首先要吃透,问题抓准;要把道理说清楚,案例讲明白;讲究表达艺术,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力争做到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听众的注意力,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要使大家听后、读后有所收获,能够运用所学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之前,我都反复修改、推敲讲稿,以达到既环环相扣、论证严谨,又脱稿讲课、挥洒自如的程度。讲课如此,行文亦然,努力追求一种直面现实、切中肯綮、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风格。

  尽管取得了一些探索成果,但自愧研究的深度、广度都很不够。尤其是担负行政工作后,系统投入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只能学欧阳修,多于“三上”做文章。些许成果,仅仅是一家之言,还有许多未尽之言,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更多的是不及之言。衷心欢迎热心的同仁给予斧正。

  王伟光

  二〇一一年十月

  
责任编辑:陆畅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www.bet28365365.com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