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et28365365.com邮件系统 丨

澳大利亚学术评价机制调研启示与建议


2017年12月08日 08:59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12月8日总第419期     作者:国际合作局 文/图

  2017年9月17—30日,根据国家外专局批准的我院2017年度出国(境)培训计划,院国际合作局组织实施了“澳大利亚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制度与机制创新”培训项目,来自20个院属单位的22位参训人员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1位同志共同参加。培训团由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子豪任团长、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杨艳秋任副团长。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立项、结项的评价方法和程序,项目评价的指标体系,科研人员评价的指标体系,科研机构评价的方式与作用,科研机构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运行机制,评价人的构成,科研经费投入效益的衡量指标与测度方式,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此外,培训团结合培训内容,先后访问了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大学组织、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学术研究、教学和管理机构,围绕培训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训圆满成功,收效显著。在此摘要介绍部分培训团成员的收获、启发和建议。(国际合作局 文/图)

  立足中国国情与学术传统

  王子豪(科研局)

  建立学术研究、评估、奖励机制不能脱离中国国情。首先,由哲学社会科学的属性、功能所决定,特别是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属性、功能所决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为人民做学问为宗旨。其次,澳大利亚学术研究体系不同于中国。澳大利亚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全部41所大学,澳大利亚“卓越研究”计划也主要是针对大学而言。而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素有“五路大军”之称,因此,根据中国国情和学术特色,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促进跨学科研究 加强跨学科管理

  杨艳秋(历史研究所)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是政府大力支持,对社会科学的投入不断加大。历届政府为谋求国家未来的繁荣,提升整体竞争力,支持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以延续和强化。多年来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研究与发展的战略计划,以指导国家的研究和创新体系,使其为国家的发展目标服务。2001年,澳大利亚实施“国家竞争资助计划”,2002年又宣布“国家重点研究领域”。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制定了《国家研究重点落实计划》,确定了该委员会在落实国家研究重点方面将采取的措施。其次是促进跨学科研究、加强跨学科管理成为澳大利亚政府和学界的共识。20世纪以来,新知识的发展,社会发展引发的诸多问题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发展成为显著的趋势。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更成为推动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基础。再次是应用型研究与强调成果的应用型转化。在学习访问中,无论是悉尼大学的学者,还是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澳大利亚大学组织的专家和负责人,都非常强调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和应用型研究的开展,这类研究涉及领域很广,与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相关,往往应用于具有国际乃至全球影响的政府政策。

  评价指标设计应注意学科差异

  成红(西亚非洲研究所)

  www.bet28365365.com作为国家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构建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7月刚刚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应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属于基础性研究的文史哲学科与属于应用性研究的国际问题研究学科,在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应注重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制定不同学科的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指标的设计来引导不同学科的科研朝着数量和质量双增长的良好态势健康发展。

  造就高素质科研管理干部队伍

  郭志法(信息情报研究院)

  培养、训练干部,提高干部政治、文化、业务水平的教育是党的干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是决定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作为学术评价的核心问题,对于整个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定向功能。做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关键是培养造就一支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科研管理干部队伍。这对于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促进学术文明和学术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积极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任务。

  借鉴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程阿美(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悉尼大学招募、吸引并培养优秀的研究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可以对我们的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借鉴。首先,人才引进工作更加简化。悉尼大学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发现随着科研、管理等各种评价体系的建立,人们要应付越来越复杂的自身工作以外的工作,如填写表格、登录系统录入等。因此,其发展战略主题第三项即为简化,简化程序、内容、要求等。其次,新入职研究人员培训增加内容,以应对专业研究以外的工作需要。再次,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招聘信息发布方式,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应聘。

  发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石晶晶(人事教育局)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学习、借鉴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学术研究机构而言,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吸引高水平学术人才、实现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方面也应做出自己的探索。

  借鉴科研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

  郝若扬(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如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和研究影响进行评价,在各国学术界都是一个探讨中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重视科研创新,试图通过“卓越研究”计划促进科研水平向国际水平靠近,对于高校发展等来说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澳大利亚高校科研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科研成果数量多、质量不高以及科研风气需要扭转的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一次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机会

  张媛(文学研究所)

  在悉尼大学与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雅戈斯(Jagose)教授及同事的座谈,为身处中国科研管理岗位的我们与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科研一线岗位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我们向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教授们简单介绍了各自研究所的研究任务及现状,他们惊叹于www.bet28365365.com下设的研究所涵盖的学科门类之广,并且表达了希望与我们加强交流合作的愿望。

  对比英国和澳大利亚评价体系的差异,他们介绍了悉尼大学的评价体系。我们了解到,评估结果与个人晋升挂钩,比较注重出版方面的学术成果,这与我们现行的评价制度是相似的。对于一位教授的评估,他们还看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其指导的已经毕业的博士生数量。针对不同的学科门类,他们对关注成果类型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在社会科学中,倾向于学术文章;在人类学中,则倾向于书。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时,研究人员会选择避嫌,远离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核心期刊投稿。在利用引用率作为评估指标时,他们会注意区分成果是被正面引用还是作为批评对象进行了负面引用。科研人员第一次提出的学术名词或概念,反复被学界引用,也可以作为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估的指标之一。

  根据自身实际摸索新路

  张锦贵(法学研究所)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是澳大利亚政府下属机构,负责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经费拨付和研究指导。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人文科学院都是全国相关领域学者的协会性质机构,但是能够加入学院的成员都是全国各专业领域的顶尖学者,几乎等同于一项重量级荣誉。澳大利亚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机构的有些做法,我们都无法直接照搬,只能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我们必须自己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以科研管理促进科研质量提升

  袭艳滨(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科研管理要全方位鼓励科研,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碰撞出火花。以悉尼大学为例,其科研管理的流程是:科研副校长主管科研战略与合作办公室来统筹全校的科研工作,但这不单纯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学校的院系、中心也可以向管理层提出书面建议和采取面谈的形式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对话,以完善科研管理,增强融合的意识,保证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学校还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使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有机会面对面在一起共同研究交流,吸引年轻科研人员加入,提升科研质量。

  以专业的管理队伍服务创新工程

  王莹(哲学研究所)

  与澳大利亚“卓越研究”计划相似,我院于2011年启动的创新工程也是顶层设计,也是涉及科研工作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全院行政管理人员为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和心血。随着创新工程进入新阶段,科研任务有了更高的目标,我们的行政管理水平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打造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继续为创新工程保驾护航。

  提高学术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石强(财务基建计划局)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是我国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尚不够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还有待提高。如何解决现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如何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此次培训考察,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成绩,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既看到了文化传承方面的差异,也看到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差异。而上述两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两国学术评价管理体制机制的差异。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www.bet28365365.com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