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et28365365.com邮件系统 丨

www.bet28365365.com第九届(2016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分析报告

把握人文社科研究规律 推出创新工程精品成果


2017年09月29日 08:32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9月29日总第410期     作者:www.bet28365365.com科研局

  www.bet28365365.com优秀科研成果奖自1996年设立,至2016年已进行了九届评选工作,前后共评选出优秀成果1000余项。这些成果不仅代表请奖单位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为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殿堂建设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总体情况介绍

  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选范围主要是2010—2012年www.bet28365365.com人员在院工作期间发表的成果。个别在2010年以前发表的重要成果,如果未申请过院级奖和所级奖,且经实践检验和学术评价被认为优秀的,也可参评。

  本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请奖项目,由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从获得2015年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或者相当于一等奖的成果中推荐。同时,自本届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起,不再进行追加奖励,符合原追加奖励范围的成果,可由作者所在单位推荐为本届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请奖项目。

  根据规定,院属各单位共推荐请奖项目193项。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14项,文哲学部45项,历史学部34项,经济学部41项,社会政法学部27项,国际研究学部32项。参照往届获奖数量,第九届拟授奖总数为130项左右,其中一等奖10项左右,二等奖40项左右,三等奖80项左右。

  经院八个学科评奖委员会评审、院务会议批准,共评选出三等奖以上的奖项126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96项。

  我们将主要对获奖的126项成果进行特征性描述及相关性分析。为更好地展现获奖成果的特征变化趋势,我们将对照张国春的《探索研究规律  推出精品力作——历届www.bet28365365.com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统计分析》和魏钦恭的《加大资助、增进合作、推出精品——对中国社科院第七届科研成果评奖结果的分析》两篇论文中得出的结论,对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获奖成果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产出规律。

  二、获奖作者与成果特征的描述统计

  1.获奖作者的年龄段集中在45—55岁

  根据统计结果,本届获奖成果的主要作者年龄集中在45—55岁。具体来看,二等奖获奖者占40.91%,三等奖获奖者占39.59%;一等奖的获奖作者样本量较少,仅为8项,作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见图1)。

  本届二等奖获奖成果的主要作者年龄集中在55岁以下,占54.55%;与第七届获奖者平均年龄相比,提高了十余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院中青年学者较强的研究能力。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本届二等奖、三等奖主要作者年龄在70岁以上的也占有较大比例。具体到每位作者,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作者是我院的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二级研究员,这些作者并不是首次获得该奖项,本届参评获奖的成果也并不能代表他本人整个学术生涯的最高学术水准。因此,对于70岁以上的年龄段,我们没有作特别的对比分析。

  为更好地比较不同学科成果的差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语言、哲学、史学四个学科组的成果归为基础研究类;将经济、社会政法、国际研究三个学科组的成果归为应用研究类(下同),在此分类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对比分析。从基础研究学科看,获奖者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一是45—59岁,占54.84%,二是65岁以上,占33.87%。从应用研究学科看,获奖者亦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一是54岁以下,占62.51%,二是60—64岁,占17.19%(见图2)。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两大学科各自对应的年龄段,应用类学科获奖者的年龄普遍低于基础类学科,这也印证了长期以来学界的一个基本判断,即与应用研究相比,基础研究更需要学者长期的学术积累。

  2.获奖作者多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在上述年龄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对获奖者的职称情况进行描述统计。从图3可以看到,获一等奖者均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获二等奖者均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5%为正高级,5%为副高级);三等奖绝大部分作者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仅有3.13%的作者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见图3)。这一结果与以往获奖情况的统计相一致。

  3.获奖成果的任务来源以自选、院重大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主

  从获奖成果的任务来源看,一等奖成果中,院重大课题和自选课题的研究成果各占2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所重点课题各占10%;二等奖成果中,院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占27.2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占18.18%,自选课题和所重点课题成果各占13.64%;三等奖成果中,自选课题成果占28.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占26.04%,院重大课题占10.42%(见表1)。

  根据前七届获奖情况的统计,获奖成果多数来源于个人自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院级重大课题,本届获奖成果的来源与前七届分析的成果来源基本一致。这一方面说明,研究人员依其个人学术兴趣和研究专长所选择的科研项目,更有利于产生优秀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在国家级、院级层面立项的重大课题无论是选题方向还是经费支持,都是优秀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保障。

  4.获奖成果的完成方式以个人完成和所内合作为主

  从成果完成方式看(见图4),一等奖40%的成果是个人完成,30%的成果是院内外合作完成,20%的成果是所内合作完成;二等奖50%的成果是个人完成,35%的成果是所内合作完成;三等奖68.75%的成果是个人完成,14.58%的成果是所内合作完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获奖成果的完成方式以个人完成和所内合作为主,这也印证了获奖成果来源的分析结论,即获奖成果多数为自选课题,完成方式也是以个人独自完成为主。

 

  从前七届的分析结论看,获奖成果的完成方式仍然是以个人完成为主,其次是院内外合作和研究所内部合作。本届获奖成果的主要完成方式与前七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5.获奖成果形式以专著、论文为主

  从成果形式看(见表2),本届一、二、三等奖的成果均以专著和论文为主,占比达80%以上。此外,研究报告、古籍整理和学术资料在二、三等奖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根据第七届获奖成果的统计结果,一等奖、二等奖以专著为主,三等奖以论文为主。前六届的获奖成果中,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三类占全部获奖成果的85%以上。因此,与前七届的统计分析结果相比,获奖成果的形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古籍整理和学术资料等形式的科研成果仍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出的主要形态。

 

  6.获奖成果平均创作时间在4.41年

  一项学术研究,资料收集、文献梳理、成果创作等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成果创作的周期既与学科特性、研究者能力相关,也与一项研究力求达到的学术目标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品力作,无一不是研究者在长期积累、深入思考基础上完成的。对此,分析获奖成果的创作时间,对把握科研规律进而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大有裨益。

  从统计结果来看,获奖等级与创作时间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忽略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随机误差,获奖等级较为公允地印证了创作者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投入时间与成果水平成正比的科研规律。具体来看,一等奖成果创作时间平均为11.3年;二等奖成果创作时间平均为4.05年;三等奖成果创作时间平均为3.92年;获奖成果整体平均创作时间为4.41年(见图5)。

  与前七届获奖成果的创作时间相比,本届获奖成果的创作时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比如,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部获奖成果的平均创作时间分别为2.31年、2.11年、3.76年。第七届一等奖有60%的成果完成时间在4—5年之间;二等奖中有65%的成果完成时间在3年以内;三等奖中,有55.9%的成果完成时间在2年以内。

  对于获奖成果创作时间的解释,魏钦恭认为,成果的完成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果形式,专著、古籍整理等形式的成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完成,而这种形式的成果在一等奖、二等奖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我们认同这一分析结论,本届获奖成果的创作时间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特别是在一等奖中,多数获奖成果是多卷本的研究专著,研究时间历时十余年甚至几十年,比如《世界历史》39册,《中华民国史》36册,《东方哲学史》5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5卷。

  此外,按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分类对获奖成果创作时间进行分析(见图6),我们发现,在1—3年的时间段里,应用学科成果的比重高于基础学科;在3年以上的时间段里,基础学科成果的比重高于应用学科;而且创作时间越长,应用学科成果的比重越低,基础学科成果的比重越高。

  三、获奖成果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检验相关因素对获奖情况的影响效应,我们以获奖等级为因变量构建了logistic回归模型(以未获奖者为参照)。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请奖者的年龄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效应,但其与获奖情况之间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型”关系。经过进一步测算,这一曲线的顶值在51岁左右。这一结果与前述的获奖者主要年龄段一致,也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成果产出规律较为一致,即多数研究者的成名作或代表作一般都是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之上产生,从而获奖的概率也相应提高。但当研究者的年龄超过其科研产出峰值或最佳年龄段后,无论成果数量还是成果质量都会受到一定掣肘。

  同时我们发现,请奖成果的任务来源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效应,以“其他类”为参照,自选方式与所级课题产生的成果获奖概率更高。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研究成果的质量并不能完全以课题来源或课题载体为衡量标准,反而不少优秀的基础性成果是研究者依据个人旨趣多年打磨而成,相较于应急性或临时交办任务产生的成果更具学术价值,也更经得起时间检验。

  研究还发现,请奖者的职称亦具有显著影响,相比于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研究者成果获奖概率更高。对此结果的解释,一方面,从请奖流程来看,申请院奖者需先经过研究所评奖推荐,在很大程度上,学术造诣欠佳者或多数年轻学者的成果很难代表研究单位请奖;另一方面,研究人员的职称与其年龄高度相关,虽不排除特例,多数情况下,高级职称者在学术经历和研究能力方面都更为成熟。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两方面对中国社科院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1.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者多是各学科领域的科研骨干。如前述分析,获奖成果主要作者的年龄段集中在45—55岁,按照3—5年的成果创作时间倒推,获奖者的创作年龄段集中在40—50岁。而从获奖者的职称情况看,高级研究人员特别是正高级研究人员在获奖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40—50岁的年龄段是科研骨干创作优秀科研成果的黄金期,这一结论与魏钦恭的研究结论,即“研究人员的论文产出量在年龄结构上呈多峰分布,这些峰值即创作多产期均出现在40周岁以后,60周岁左右的科研人员的产出达到顶峰”较为一致。鉴于此,在科研资助体系中,应加大对40—50岁年龄段学者的倾斜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发掘他们的科研潜力和能力,以这些科研骨干为核心,形成科研团队,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从而使科研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科研产出。

  2.重大集体项目对于产出大部头、跨学科的成果有着天然的优势。从历届一等奖获奖成果来看,集体项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些成果在社会上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很多交叉学科类或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研究并不适于单兵作战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组建科研团队攻克集体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引导和鼓励集体合作项目,支持科研团队申报国家级项目和院级重大项目。首先,在课题申报指南中应设置相应的综合性课题,鼓励和引导研究人员跨单位跨学科联合投标,开展综合性研究。其次,采取由学部组织、院领导组织或重大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等多种方式,针对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置研究项目,组织多个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3.自选项目和单兵作战研究是优秀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根据获奖成果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自选项目的成果相比“其他类”获奖概率更高。首先,自选项目是学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自发进行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发挥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更易于发挥他们的研究专长。其次,以个人为单元的研究方式使得研究人员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度,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支持集体项目的同时,也要允许和鼓励学者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研究专长,进行学术创作。

  在现行的课题管理体制下,通过后期资助方式支持学者以个人研究的方式进行自选项目研究,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柳华文认为,它克服了经费先期预拨的课题制具有的科研产出的不确定性,既可以有的放矢,还可以优中选优。后期资助可以根据成果的质量、数量和影响确定相应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人文基础学科自选项目的研究来说,研究者最重要的科研投入是自身的智力投入,而不是配置大量前期项目研究经费,而后期资助既可以通过“资助”补偿研究者的前期智力成本支出,消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又可以通过“后期”明确以优秀成果为导向的资助模式,激发科研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

  4.关注退休学者群体,发挥退休学者学术积累厚重的独特优势。吴建南认为,65岁左右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摸索,科研方向相对更为集中,希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继续发挥余热,并能够全身心投入或带领其团队成员圆满完成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根据前述两大学科获奖者年龄分析结果,60岁以上人员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个年龄段的学者有着长期的学术积累,有一定的学术优势、经验优势,行政事务的干扰较少,因此易于在这个年龄段出精品成果。一方面,应重视对退休学者的资助力度,例如通过后期资助或学者资助等形式;另一方面,发挥退休学者的能量,通过开班、配备学术助手等方式,将自身的学术经验传授给年轻学者。

  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是科研评价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科研成果的价值导向,也是科研资源的配置导向。以上对优秀科研成果获奖作品的诸多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科研规律,明确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向,从研究项目规划和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科研评价、人才培养和使用、成果转化机制等多方面统筹谋划,使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方式,发挥科研人员最大潜能,为产出精品力作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学术环境。

  (执笔人:曲建君、葛吉艳、魏钦恭)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www.bet28365365.com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