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et28365365.com邮件系统 丨

《历史与现场丛书》出版

团队的集结 学术的传承


2017年08月02日 14:46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屹桉

  《历史与现场丛书》出版座谈会现场图一 本网记者 吴屹桉/摄

  “这套丛书的出版,是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成果的集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赵剑英在《历史与现场丛书》出版座谈会上说。该丛书是沈阳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领衔的现当代文学学科团队的一次集体亮相,汇集了他们近些年的学术成果,丛书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8月1日,新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部学术著作,涉及现当代文学多个领域

  此次出版的丛书包括9部学术著作。分别是孟繁华的《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作品论》,贺绍俊的《当代文学新空间》,季红真的《解读心灵与历史互动的奥秘》,胡玉伟的《传统的建构与延拓——解放区文学研究及其他》,杨晶的《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话语流变》,周荣的《超拔与悲怆——路翎小说研究》,巫晓燕的《中国当代文学散点透视》,张维阳的《红旗下的激越与迟疑——周立波的创作与评价史》,何家欢的《儿童文学:讲述主体与对象主体——1980-2010年代儿童文学童年叙述研究》。

  这套丛书有不少学术创新点:有的通过文学批评参与构建新世纪文学的版图,发现新世纪文学的新元素。有的通过对作家评价史的变迁,反思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有的在本人学术研究的重点上又有新的发现。如孟繁华对构建新世纪文学版图的大胆尝试;贺绍俊将世界文学眼光、批评伦理问题、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等作为新空间所进行的理论阐释;季红真将当代文学现象纳入到中国悠久文化时间中考察;胡玉伟对解放区文学建构特殊传统的描述;等等均在这套丛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据孟繁华教授介绍,该套丛书预计推出十本,目前还有一本尚在筹备中。

  兼具学术性和前沿性,是当代文学的源头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空泛化等现象。《历史与现场丛书》的选题兼具学术性和前沿性,都是当代文学领域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九本书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的源头。”《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丛书不仅对很多当代文学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包含着是对今天当代文学的总结和问题的难点、重点的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丛书的出版也是当代文学四十年的一次献礼。

  “历史最终是由现场推动、现场输送、现场产生的,我相信对这套丛书必将成为当代文学历史书写的重要学术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协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说。

  团队的集结,学术的传承

  《历史与现场丛书》由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术研究机构,但它以最前沿的学术理念指导研究方向,故朝气蓬勃,成果卓显,成为了一支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批评十分活跃的学术团队。该研究所的学术定位是,突破既有的学科意识,以开放性和伸展性的眼光,在文化研究的新的视域下开拓和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研究中强调实践性和动态性。

  丛书的作者团队中,既有年过半百的学术大家,也有初露锋芒的后起之秀,是十余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丛书的付梓。“我从中看到了学术的坚守和传承。”www.bet28365365.com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室副主任陈福民如是说。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认为,这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团队,“他们打响了中国文学的一场攻坚战”。

  伴随着《历史与现场丛书》的出版,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的学术团队将继续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历史与现场丛书》出版座谈会现场图二 本网记者 吴屹桉/摄

  《历史与现场丛书》 本网记者 吴屹桉/摄

  附:“历史与现场”丛书简介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与作品》

  《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与作品》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对新世纪重要作家作品评论的选集。其中既有对当代文学著名学者和批评家学术著作和成就的评论,也有对不同代际作家作品的评论。多年来,作者一直密切关注和追踪当下文学的发展,并通过批评文章积极参与构建新世纪的文学版图。这些文章虽然是具体的作家作品评论,但我们同时可以看到作者对新世纪文学充满悖论的文化背景的理智分析、判断和批评。因此,这些评论不仅有鲜明的现场感和时代性,同时更表达了作者一贯坚持的文学理想和价值观。

  贺绍俊:《当代文学新空间》

  《当代文学新空间》是文学批评家贺绍俊近年来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的结集。贺绍俊强调批评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他认为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以最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文学实践活动中新的要素,并对这些新要素进行理论总结,从而为拓展文学的新空间提供理论支持。在这一本论文集里,贺绍俊通过对一些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阐释了他的一些文学上的发现,如关于新世纪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眼光,关于新政治小说,关于新市井小说,关于文学批评的批评伦理问题,关于网络文学的革命性和后现代性,等等。这是一本文风朴实、充满新意的批评文集。

  季红真:《解读心灵与历史互动的奥秘》

  《解读心灵与历史互动的奥秘》系季红真五年以来的研究心血之作,囊括了她萧红研究的探险路程、将当代文学现象纳入中国悠久文化时间流程的学术实践、对中外新世纪文学的细致解读,显示了集毕生治学经验的方法论探寻。

  胡玉伟:《传统的建构与延拓——解放区文学研究及其他》

  本书集中篇幅还原和浮现解放区文学蕴含的复杂要素,探寻解放区文学的存在之因和变迁之由,同时兼及当代文学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解放区文学建构起一种特殊的传统,这种传统具有可再生性,它作为一种潜隐的力量控制着建国以后文学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对后来文学来说,绝非仅仅是外在的制约性因素和“塑型”的力量,而是通过它有效的渗透和折射,最终成为贯穿于作家思维的精神理路和影响文学创作内部法则的逻辑力量。

  巫晓燕:《当代文学散点透视》

  所谓透视,其实首先包含了著者的立足点、视角或“期待意图”等。其次,也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因此本书以多重文化视角,以文化研究、美学探查、精神分析、叙事细读等方式,对当代工业文学创作、城市文学创作、七十年代文学的民间形态、当代作家创作经验的复杂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理性。本书逻辑严谨,文字朴实。其中大多数篇章都已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核心学术刊物上面发表,有些被转载引用,具有一定的学术反响。

  杨晶:《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话语流变》

  中国女性解放与民族国家建构、左翼革命的关系构成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以1898—1949年为历史跨度,以中国现代革命女作家的创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现代女性革命话语的变化历程,从宏观把握和个案分析并重的角度论述“性别政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时空而呈现的不同表征与特点,尝试对其中蕴含独特“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经验和历史遗产价值作以探讨。从“性别”维度打开讨论左翼实践的新空间,可以重新审视被简单化约的历史整体叙事,意味着对中国左翼革命被忽视的丰富、复杂面貌的呈现与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发现。

  周荣:《超拔与悲怆——路翎小说研究》

  路翎是现代著名作家,七月派成员之一,其创作从四十年代延续到“十七年”、新时期。本书研究的立足点既不是对路翎小说创作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和阐述,也不是对路翎小说创作中已经得到充分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的重复论述,而是尝试突破流派的窠臼,从整体性考察和阶段性比照两个维度,挖掘路翎小说中被“遮蔽”或尚未论述充分的作品和艺术特质,力图呈现在不同历史语境中,路翎小说与文学主潮、政治实践之间的呼应与错位,勾勒出路翎文学演进的简谱。

  张维阳:《红旗下的激越与迟疑——周立波的创作与评价史》

  周立波是一位创作丰沃、影响深远的作家,中国的文学批评却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未对其给出应有的历史评价。在激情蓬勃的年代,周立波的作品因为“不够理想”和“不够纯粹”而受到打压,而在“新时期”,其作品又因“告别革命”的时代风潮而备受冷遇。周立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塑造成了一个犹豫徘徊的踟蹰者或是激情涌动的盲从者,他长时间被批评界所低估和片面阐释。本书对周立波的文学创作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将他的作品和“五四”传统以及《讲话》传统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命运进行了分析,由此,也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反思。

  何家欢:《儿童文学:讲述主体与对象主体——1980-2010年代儿童文学童年叙述研究》

  1980-201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迅速成长和发展的三十年,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成熟,并在创作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观念性转变。本书将对儿童文学童年叙事的考察放在了1980-201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以儿童文学童年叙事的不同发展阶段为线索,以不同阶段作家的精神视野和作家对儿童主体的建构以及对文学对话关系的建构为中心,从历史、文化和美学等角度考察和审视了1980年代前期、1980年代中后期、1990年代和新世纪初至当下这四个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情况,呈现不同时期儿童文学中童年叙事的差异,分析不同话语对作家建构儿童主体的影响,寻找不同时期儿童文学对话关系变化的线索与轨迹。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www.bet28365365.com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